校园科普气象站是依托标准化气象观测设备建立的校园气象教育平台,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气象监测与互动教学,向学生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该类气象站通常配备百叶箱(内置温湿度传感器)、风向风速仪、雨量计、蒸发皿等基础观测设备,部分还集成了气压计、日照计等,可实现对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气压、日照时长等气象要素的连续监测。所有设备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至终端显示系统,形成实时更新的气象数据看板,为教学活动提供直观的观测样本。
作为气象科普教育的核心阵地,校园科普气象站承担着衔接课堂理论与实践观测的重要功能。在教学应用中,教师可结合气象站实时数据,开展 “气温日变化规律”“降水等级划分”“风向与天气系统关联” 等主题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数据记录、图表绘制、对比分析等方式,理解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及科学原理。还可以通过组建 “校园气象观测小组”,让学生参与设备维护、数据整理、简易天气预报制作等实践活动,在掌握观测规范的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气象站数据可与地方气象局公开数据联动,帮助学生建立 “微观校园气象” 与 “宏观区域气候” 的关联认知。
校园科普气象站不仅是气象知识的传播窗口,更是落实科学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长期观测,学生能够直观感知气候变化趋势,理解气象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进而树立气候适应与环境保护意识。在教育部推动的 “中小学科学教育提质计划” 中,校园气象站被明确列为重要的实践教育资源,其建设与应用有助于构建 “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的科学教育生态,为培养具备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未来公民奠定基础。目前,全国已有超万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科普气象站,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